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7位老人北京门诊挂号记,打通老年数字鸿沟的梗阻在哪儿?
自今年2月下旬以来,医院因疫情防控等原因,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患者可以通过拨打等电话预约,也医院服务号、医院官方App等渠道网络预约,每个渠道都有一定数量的号源。
对于多数患者来说,此举可免除窗口排队挂号的麻烦,降低人员聚集导致院内感染的风险。但对很多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尤其接打电话都有困难的老年人来说,医院挂号门槛的陡然提升,导致他们独自就医变得格外困难。
近日,记者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多家医院,追访因预约挂号造成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
以前搬个小马扎,蹲宿也能挂上号
“赶紧地,再晚两步,号儿就被人用手机抢光了!”10月10日早晨7点,李玉蓉紧捯碎步,催促身后的老伴一医院门诊楼里冲。
门诊大厅里巨大的显示屏和随处可见的自助机,反复滚动着“我院全面取消现场挂号”的内容。楼内显眼处摆放或张贴的宣传板上,详细介绍有关网络预约挂号的流程。
此时,医院唯一一个现场挂号的窗口——面向7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窗口,已经排起了长队。老人们一个比一个来得早,仍有点儿神色紧张。
“不知道还有没有号了?”队伍中总能听到有人这么嘟囔,“打电话预约,号源特别少,动不动就约到俩仨月之后,我等不及啊!”有老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我前两天来都没挂上号,今天再来碰碰运气。”今年78岁的李玉蓉对记者说,“现在都用手机网上挂号,我哪儿会啊!别说上班时没用过手机,刚退休那几年也没时兴呢。除了接电话,手机上别的功能我也不会用”。
李玉蓉身材瘦小,眼圈又黑又深,说话时双手不由自主地在身上挠几下。“我这身上痒了好一阵了。最近痒得每天后半夜才睡着,四点钟又醒了。”她边说边摘下头顶印着北京申奥标志的红色棒球帽,指着灰白且稀疏的头发对记者说:“现在连头皮都痒得厉害。”说着,又使劲地抓了两下头皮。
李玉蓉先是抱怨两个儿子都指望不上,随即又跟记者叹气道:“他俩各自都有俩儿子,一早一晚都得接送孩子。工作忙得十一都没放假,还能指着他们来给我挂号?”她还以为让儿子用手机帮忙挂号,得医院才行呢。
“这一辈子我什么事都自己干,老了老了连看个病都不行了?”她心有不甘地说。
排在李玉蓉后面的钟德铭老人,今年已经82岁了。他让儿子给自己预约挂号,由于不会用自助机,他只好排队取号。医院里有熟悉的医生,可自己一辈子最反感走后门。如果有办法,连儿子他也不愿意麻烦。
“以前哪怕凌晨4点多,我搬个小马扎过来,蹲一宿也能挂上号。现在非得靠别人了!”钟老爷子忍不住怀旧起来。
7点半,挂号窗口开了,排到李玉蓉时皮科没号了。“我不是非要挂专家号,晚几天的能挂上就行。”她跟窗口人员恳求道。但窗口只能挂今明两天的号,对方也帮不上忙。
按照预约挂号流程,医院自助机上可以挂4日之内的号,手机App上可以挂8日之内的号。记者查询除当日和第二天外,医院皮科号源尚足。但自助机需要通过支付宝、
(文中受访老人均为化名)
社区里听老人言:为何对智能手机“敬而远之”?
新华每日电讯10月26日报道,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日新月异。看病就医、网络购物、水电缴费、银行理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往往靠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搞定。
然而,由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36.4%的中老年人偶尔用,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经常用。
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一部分老年人却离数字生活越来越远。我国2亿多老年人口中,相当一部分并不适应电子支付在内的新技术。一群被边缘、被忽视的“银发族”遭遇数字鸿沟。
在呼吁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