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谁知道,几天前儿子突然手握着棒球棒闯入我的卧室,大声叫嚷着,威胁说要揍我。
一天深夜,心理咨询师姜弦植接到了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的电话,说儿子要揍他。
而这位父亲的做法,更令人不可思议,在儿子说出原因之后,父亲竟四肢撑地俯卧好,接受了儿子的揍!
这是知名心理咨询师姜弦植在《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一书中提到的一则案例。
你能想到儿子要揍年过花甲的父亲,原因竟是忍受不了父亲的唠叨吗?
唠叨,我们对这个词语,应该都不陌生。
但姜弦植在《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一书中,却告诉我们,过度唠叨会伤害对方,过度唠叨有三个反效果。
我们不妨看看这三个反效果,是不是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唠叨会刺激人的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我们或许会为这位年过花甲的父亲打抱不平,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又已经年过花甲,怎么忍心下*手打父亲。
先看看这个儿子在打了父亲以后,给父亲的短信。
“今天是第一天,所以只打了一下。以后我要把爸爸做过的一切如数奉还,你等着吧。”
如数奉还,简单的几个字,似乎道出了儿子的愤怒。
原来,家中的女主人,这位父亲的妻子,15年前已经过世,过世前卧病5年之久。
这位父亲说,妻子卧病期间,他既当爹又当妈,对儿子就多了一份管教。
一直到儿子上初中时还经常打骂儿子,从儿子上了高中到大学毕业,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父子,都没怎么说过话。
儿子大学毕业了,父亲看到儿子找工作的马虎,每次看到儿子就唠叨几句。却不想引来了儿子的棍棒相向。
儿子揍父亲是不对的,但是不是就像姜弦植所说,是父亲长期以来对儿子的唠叨,刺激了儿子的恐惧和焦虑呢?
想着儿子得不到母爱,对儿子的管教多一份。对儿子非打即骂,却换来了儿子的不满。
赶紧地起床了!”
“赶紧地学习了!”
“这个字写得这么难看,重写!”
“这道题不对,你是猪脑子吗?”
“几点了,作业还没完成?能不能不要磨蹭了?”
“该睡觉了!”
这些唠叨,会在大部分家庭中出现。从早到晚,我们只要不休息,就会嘴巴不停歇的对孩子唠叨,美其名曰是为他们好。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更有甚者,给孩子辅导作业,医院。
乐多多《胡小闹日记》系列丛书《写作业不用妈妈帮》中,有一段小学生的日记这样写道:“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一个晚上,我被妈妈批评了15次,教育了6次,一天倒可以忍受,但如果天天如此……哎,长此以往,我估计自己要进精神病院了。”
一位小学生受不了父母的唠叨,说时间长了,要被送进精神病院,在我们看来有点夸张。
但我们换位思考下,如果我们成人被一天到晚的唠叨,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对,我们是不是也会烦,会焦虑呢?
正如这个打了父亲的儿子说的,小时候每天受到父亲的打骂,在做求职准备时,总想起以前的事,以至于什么都做不了。
他说对父亲进行挖苦,责备和谩骂,自己能好受一点。
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妻子卧病在床,他艰难地照顾妻子,养活孩子。
对孩子的唠叨多了了一些,但是不是有时候,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在抱怨命运的不公?
唠叨中没有爱,我们不能打着都是为了你好,而一味地对孩子唠叨。
每天受到父母的唠叨,孩子会以为,我是不是就是父母眼中的笨孩子?爸爸妈妈是不是讨厌我?
长此以往,孩子会把不满藏在心底,有一天他会把不满彻底的发泄出来。
唠叨会无意间强化人的错误
作者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假若父母工作一天以后,身心疲惫还要做家务,就忽略对孩子的陪伴。
一天没见到父母的孩子,多么希望父母能抱抱他们,能陪他们玩一会,可懂事的孩子不想让父母操心,就安静地看书。
等家中的两个孩子发生了争吵,父母丢下手中的活,跑过来唠叨孩子。
像这样,如果表现好的时候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