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ruce
来源:圈外同学
你是否思考过:每天你需要处理大大小小的工作,最终凭借的是什么能力?
工作努力?人脉广资源多?抗压能力强?都不是。
这些都只是基础能力。
一个人如果只有一条核心能力,一定是做决策的能力。做对一个关键决策,胜过你无数日夜的努力。
从职业的角度看,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就是他一生中能够做对几次决策。
遗憾的是,但凡涉及到决策,80%的管理者都喜欢用经验主义:根据过往的经验判断如何抉择。
也就是:凭直觉决定。
这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由于缺乏对用户和市场数据的感知,无法及时做出正确决策,眼睁睁看着企业走向败局。
比如今年,海底捞就亲身经历了一次“大败局”。
今年3月门店复工以后,海底捞做了一个决策:上调部分菜品价格。
这本来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价格调整,却引发大众的强烈不满,直接变成了一次经营危机。
比如,有网友说,调整后的价格,让人有一种强烈的不舒适感:
半份血旺23元、半份土豆13元、自助调料一个人10元、一碗米饭7元、小酥肉一盘50元。当你看到这一行字,能够从5种菜品的5个数据里,发现问题吗?是50元的小酥肉太贵?还是23元的血旺太贵?
不只是如此。
问题在于,在用户视角里,默认调料和米饭是火锅店最低价的产品,并且不应该受价格影响。
而在海底捞管理层视角里,涨价有2层逻辑:
1.成本考量。人工、菜价、消*设备,都在上升。2.业绩增长。放弃部分价格敏感型用户,用品牌势能提升业绩增长速度。请注意:这仅仅是管理层通过经验直觉做出的决策。但这显然忽视了一点:疫情期间大幅度调价,这种冰冷的决策完全忽略了用户体验、用户反馈和用户满意度。
这些看似主观、难量化的用户数据,其实才是每家企业沉淀下来的宝贵的资产。
甚至,用户数据才是企业“看不见的护城河”。
对管理层而言,做出重大决策前,更应该洞察这些用户数据,而非依赖拍脑袋的直觉。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你在家里什么都没有,凭感觉是不对的。”
作为明智的管理者,应该得到最充分的数据,做出可执行、高正确率的决策,为用户创造价值。
而非过于依赖直觉和经验。
缺乏数据支持,很容易做出错误决策,那么管理者可以少做决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吗?
在年,曾经发生过一起“腾讯裁撤中层事件”。
在多名中层管理者中,有超过10%的人被火速裁撤,其中包括副总裁,以及不少工龄10多年的老人。
整个过程,如水面之下的暗潮涌动,水面之上却毫无风声,短暂结束。
这次事件,被认为是腾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洗牌。
作为中层管理,他们需要贯彻上级战略,带领下属在一线大战,责任很大,最容易犯错。
这时候,工作模型的重心就会放在尽量减少错误:怎么样不出错,怎么样不被人骂,怎么样不背锅,做到这些就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这导致,当中层管理者的直觉与市场数据互相矛盾,他们往往会选择:避免成为做决策的人。
所以腾讯的中层管理者们,更愿意选择“无能”:宁愿不做事,也不要做错事。而这显然是马化腾等一众公司掌舵人所无法忍受的。
这起裁撤事件,也暴露出一个非常残酷的真相:不愿做决策的中层管理者,照样危险。
想要持续做对决策,有一个无法逃避的方式:从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且有效利用。
随着大数据的普及,所有企业的决策都将基于数据,而非经验。这不仅提高了决策正确率,更提高了效率。
所以,未来决定职业经理人能走多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好数据,去分析和解决什么级别的问题。
其实,用数据做对决策,一点都不难。
世界上有一群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在做决策的人,一个数字的失误,就可能损失几百万。
这群人就是股票投资者。
顶级的股票投资者,在成为高手的路上,早就建立了一套确保盈利的理论系统。
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他有一个“甜蜜击球区”理论:
一个棒球高手,不会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自己确定范围内的球,这样就能保证击球的成功率。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也在践行这一点:
每一支股票,就像快速飞来的棒球,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