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棒球卓越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影响美 [复制链接]

1#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棒球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竞赛运动,或一种单纯发泄生活压力与打发时间的娱乐;相反的,棒球乃是一种独一无二、专属于美国的“国家消遣”(NationalPas-time),享有其它运动所无法比拟的崇高*治、社会与文化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棒球卓越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也充分表现在美国百年影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作为趋势代表并引领电影工业风潮的“好莱坞”。

最早把棒球搬上大银幕的尝试,应该是爱迪生公司(EdisonCompany)在年拍摄的电影放映机短片(KinetoscopeShort)《球赛》(TheBallGame)(),全片以纽泽西的业余棒球赛为对象,呈现几个简短场景;次年,爱迪生公司又拍摄一部单一镜头(SingleScene)作品《卡西站上打击区》(CaseyattheBat)()。本片片名取自同名棒球诗,内容非常简单,就是描述一位打击者被三振的过程,然后与裁判争执,最后引爆二方人马上演全武行。自此,便陆续出现以棒球题材为主的影片。这些早期制作的单本(One-Reel)短篇影片中,类型从棒球示范、纪录片到新闻短片都有。

例如:曾以新闻形式报导年“世界大赛”(WorldSeries)的《棒球比赛》(TheGameofBase-ball)(),以及真正实际拍摄世界大赛比赛场景的纪录片另一方面,像是《麦修森与纽约国家联盟球队》(ChristyMathewsonandTheNewYorkNationalLeagueTeam)()则为一部投球示范影片,展示名人堂选手麦修森投球连续动作。超级巨星“贝比”鲁斯(”Babe”Ruth)也是棒球示范影片热门人物,《贝比鲁斯教学电影》(BabeRuthInstructionalFilms)()与《贝比鲁斯棒球系列》(BabeRuthBaseballSeries)()二部影片也属于这类教学示范纪录片。除此之外,棒球元素也经常现身于当时流行的滑稽喜剧或歌舞杂耍电影之中。

面对这种棒球与电影紧密结合的发展情况,也让我们进一步回到前面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棒球与电影在美国会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本文认为,为了厘清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先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有效的社会控制并非单纯仰赖传统的惩罚机制,而是透过各种细腻的媒介机制,将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灌输并内化于个人,使其打从心底认同这些论述的正当性,从而心甘情愿并发自内心地主动顺从各种社会控制。[7]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作为现代社会大众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棒球与电影,不啻也正扮演着一个关键的媒介角色,共同在现实之上虚构一个想象(或理想)世界,复制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打造一种有利并服务于既有社会秩序的霸权统治。

回顾美国晚近发展历程,一个让棒球跃升为“国家消遣”尊崇地位的主因,正是因为它强而有力地复制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与此同时,美国移民社会寻求共同身份认同的渴望,也是棒球被建构成美国代表性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末期前后,为了在多元移民社会中凝聚身份认同,并建构有别于欧洲大陆的文化传承,美国中上阶层的知识菁英、民族主义论者与棒坛人士便共同连手,开始为棒球赋予许多独一无二的美国特征。

另一方面,棒球神话也有助于化解都市化与工业化美国社会中的紧张关系。透过强调尊重权威、遵守规则与公平竞争的价值(例如:强调从比赛中学习公平竞争的运动家精神远比赢得比赛重要),棒球让肆无忌惮、野心勃勃的资本主义社会有所抑制,不至因为违反规则的垄断和竞争造成市场失序;透过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棒球也让长期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民众学习融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生产环节,化解劳动者从农田走向工厂的失落感;但更重要的是,被赋予怀旧与田园牧歌形象的棒球,满足人们对于乡愁的渴望。

为受制于无聊而挫折现实生活的人们(工业社会造成的劳动异化与城市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疏离),提供一股缓解、稳定和慰藉的窗口,让她们能跨越阶级与身份的隔阂,从棒球场上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自我实践。其次,棒球乃系现代运动中少数没有时间限制的比赛项目之一(特别是相较于其它三项同样流行于北美的职业运动)。一场比赛在最后一位打者出局之前,从理论上来说,这场比赛的胜负依然仍在未定之天。

换句话说,只要怀抱信心与希望,持续努力不懈,任何比分差距都可能产生“逆转”,都有机会后来居上,任何“不可能”的情况,在超越时间限制的条件之下,都有机会变成“可能”的情况。棒球比赛的节奏有时非常平缓,但却可能突然出现爆炸性发展,而此种略带神秘色彩的竞赛特征,也让棒球为电影带来其所需要的戏剧张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棒球电影当中,“九局下半”(BottomoftheNinth)都被设定为剧情转折的高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棒球电影都透过上述三条轴线的作用,凸显棒球本身所具有“救赎力量”,特别是在所谓的“剧情电影”当中。

在多部早期棒球电影创作中,尽管在棒球场上的优异表现,都是主角成为致胜英雄或赢得美人芳心的关键因素,但似乎还无法凸显棒球作为一种“救赎力量”的深刻意涵。直到年代之后,像是《杀了裁判》(KilltheUmpire)()、《棒球天使》(AngelsintheOutfield)()、《大联盟球员》(TheBigLeaguer)()、《最伟大的美国消遣》(TheGreatAmeri-canPastime)()与《平安返家》等作品问世之后,才比较开始从比较丰富的面向呈现棒球的“救赎力量”,展现棒球对于爱情、友谊、家庭、事业与个人生命认知的广泛影响;不过,本文认为,真正比较成熟的作品,应该算是《轻敲战鼓》(BangTheDrumSlowly)()。在这部讲述友谊与棒球的电影中,棒球才成为主角深化人性认识的重要媒介。

至于,最完美呈现此一主题的棒球电影,莫过于引领年代棒球电影新浪潮的《天生好手》、《百万金臂》(BullDurham)()与《梦幻成真》(FieldofDreams)()。除了同获影评·41·第1期赞赏与票房长红之外(《梦幻成真》更成为继《洋基队的骄傲》之后,第二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棒球电影),这三部电影的另一个共同之处,便是其同样企图透过前所未有的精致场景与细腻手法,捕捉棒球感动人心的“救赎力量”。在《天生好手》中的主角霍布斯(RoyHobbs),尽管天赋异禀,但其棒球生涯却几经波折,感情世界也浮华虚无,终至无心恋栈比赛,让背后操弄的*博势力有机可乘。

直到他与青梅竹马再度相遇,重拾生活重心并体认到其对于棒球的挚爱,才及时带伤重返球场并挥出致胜一击,完成儿时的自我期许并打破阴谋者的盘算;相较之下,《百万金臂》中的主角戴维斯则是一位垂垂老矣的小联盟捕手,面临棒球生涯挫折的他,却在训练超级新秀的过程中,重新找回对于棒球的热情,最后更找到他在感情上的真爱;至于,在《梦幻成真》中的主角金瑟拉(RayKinsella)则根本不是一位棒球员,但由于坚持信念可以化为真实,始终不愿放弃对于棒球的浪漫情怀,最后终于透过兴建一座田园棒球场,看到心目中的伟大球星现身于此,而他也因此化解了与父亲多年以来的心结。

在这些电影当中,棒球之所以能扮演“救赎力量”的主因,就是因为其让电影中的角色“反璞归真”,重新回归单纯的棒球比赛本身,也就是那一份对于比赛的热爱与尊重,给予她们重新反省和认识自我的力量,进而缓解她们所身处的紧绷人际互动与背景环境。然而,取材棒球元素并不保证一部电影的成功。

透过各个时期不同类型棒球电影的回顾与分析,本文认为,决定一部棒球电影的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并非取决于高潮跌起的情节、剧情的拟真程度、枝微末节的影视技巧或超级明星的加持,而是取决于其能否充分诠释棒球所扮演的“救赎力量”角色,并贴切再现棒球神话在美国社会中的丰富意象。本文认为,棒球与电影近百年以来的密切联系,早已让棒球电影成为美国丰富棒球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可见的未来,各类型的棒球电影作品也势将继续出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