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夜爆火后,多少人在盼着他长大 [复制链接]

1#
程少为治疗白癜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8953855783569549&wfr=spider&for=pc

因为纪录片《棒!少年》,去年12月,我们在电影院为一群素未谋面的孩子笑过、哭过。

社会“诗人”马虎、忧郁“骑士”梁正双......

一人一个指头就放在这里,一刀全部下

大伯,你不能丢下我不管

和他们一样的68名小小少年,都来自贫困家庭,或是多年的孤儿、“事实孤儿”。

如果不是前奥运国手孙岭峰创建的爱心棒球基地,如果不是导演许慧晶的镜头,这群孩子,还只是中国万困境儿童中不易被注意到的一隅。

棒球,给了他们叫板命运的机会;纪录片,让我们看见一群正在创造命运奇迹的人。

片子的好,在当时的推文里我说了不少。唯一可惜的,是它太短,不够看。

好在,现在终于能补上这遗憾——

棒!少年剧集版

ToughOut

许慧晶的第一部纪录片,在年。

和《棒!少年》很不同,他过去总以生猛姿势,揭露中国乡村社会中人的困境。

片子拍出来,看过的人不多,更谈不上对困境的解决有多少帮助。

17年底,他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市郊的“强棒天使”爱心棒球基地。

十来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正在练习棒球。看上去,更像是一群“准备出国留学的富家子弟”。

看似无法撼动的命运,正被孩子们手上的棒球一点点撬出裂痕。

许慧晶看到了转变的发生,决定把它记录下来。

这是我喜欢《棒!少年》的原因之一。

揭露现实的纪录片,尤其多。很少有人能放下愤怒,寻找解决现实困境的可能性。

这也是《棒!少年》最鲜明的风格——

少年的成长故事是主角,让人热血沸腾的棒球运动,只是注脚。

剧版和纪录片的风格一脉相承。

6集,分钟。多出来的部分,还原了更多的日常生活。借由这些细节,我们更能直观感受,基地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这群孩子。

还记得李海鑫吗?

队伍里最快乐的小孩。

队员闷闷不乐时,他会像开心果一样缠在对方身边。

也是队伍里最天真的小孩。

马虎刚来基地的时候,个个都不待见这刺头,只有他走上去拍了拍马虎的脑袋。

有一回,李海鑫和爸爸通电话。那边信号不好,很快就断了线:我们在地下室住着呢,上地下室连信号都没有。

镜头里的他没有悲喜,迷茫地问旁边的教练:地下室是哪儿啊?

他越是天真烂漫,越是让人心疼。

马虎的伤口变成桀骜,小双的伤口变成忧郁。李海鑫也有伤口——

断奶没多久,妈妈就抛下他不管了。爸爸曾是名矿工,干活时伤了半身,至今只能靠零工勉强度日。

但这孩子的伤口,不易被人发现。日夜相对的教练们都看在眼里——

他老饿得慌。

钙片啊,感冒药啊,口香糖啊,甚至地上捡到的东西,饿起来就胡乱吃,把胃吃出了毛病。

基地上上下下,对李海鑫都特别留意。

刚把他从山里“捡”回来时,他还不能生活自理。接球老砸脑门上,睡觉得有人哄着。

球队得出成绩,基地才能正常运转下去,但没有人催促李海鑫快速成长。

而是为像他这样的孩子,留出一个缓冲的成长空间,保护他可贵的童真。

因为,从创立之初,基地存在的目的就在孙岭峰那板上钉钉了——

家。

他把棒球称作是一项教人如何回家的运动。

没有家的孩子们,只要符合贫困、年龄、身体条件的,基地免费接纳他们。

从此,有饭吃,有学上,有棒球学。

基地不仅要把孩子们抚养成人,更要教会他们傍身的本领。

走出这个大家庭,他们依然能养活自己的小家。

这个本领可能是棒球。

他们日后有机会进国家队、省队,做职业棒球手;也可以成为一名专业的棒球教练。

这个本领也可能不是棒球。正如孙岭峰所说——

棒球其实只是一个表现形式

通过棒球,孩子们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总有一条比过去好太多的出路。

这是一颗掷向未来的棒球。

能把它掷高掷远,少不了背后一群甘为孩子们垫脚的人。

退役后,孙岭峰没少参与公益。

他捐过钱,也出资扶持有困难的孩子改善生存条件。

一些年过后,问题浮现了:他扶持过的那些孩子,长大后仍然贫困,没有从根上发生改变。

直到某次孤儿院的棒球培训公益活动,孙岭峰发现,自己最拿手的本事——棒球,把他和这群孩子连接了起来。

他决定亲力亲为做公益。

与其改善一时的生存问题,不如授人一技之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撬动贫困。

有着同样信念的人,很快聚集到一块。

基地的学习、生活管理员郭忠健,曾是清华大学棒垒球协会会长。

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不拿工资,纯粹想干点有意义的事。

再培养成孙岭峰没意义

就是说这样他只是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事

改变至少我这些所有这些孩子的命运

基地的教练、孩子们的师爷张锦新,国家棒球队近50%的队员(包括孙岭峰)都曾受过他的启蒙或训练。

孙岭峰找上他时,他已经年近七十。到基地转上一圈,踏踏实实地住下了。

就这样,一个小团队和一块条件平平的场地,事儿就干了起来。

六年了。

基地第一批来了8个孩子,小双和李海鑫都是这批来的。每年不断有新的孩子被“捡”回来......现在,基地有68个孩子,六支球队。

其中,有两支是女队。她们都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女孩。

队伍越发壮大,也不断有新的教练和志愿者加入。听上去,事儿进展得挺顺利?

孙岭峰挨过不少骂。

有曾在基地待过的志愿者向媒体提出质疑:有爱心但是没能力的人到底该不该做慈善?

归根结底,是钱的问题。

基地运转到现在,没少碰壁。

资金一直短缺,很多设施装备只能将就着用。

每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遇上改造、拆迁等等现实问题,不得不另迁新址。

六个年头,换了四个基地。

纪录片拍摄时,孙岭峰正在为拆迁四处找地儿。

当他得知刚看的地要价万,而且还有13间宿舍得花钱重新改造时,他叹了口气,然后是长时间的沉默。

片中孙岭峰的镜头不多。

如同这个镜头一般,他的难处都在无言中戛然而止,不作过多倾诉。

包括后来他突发心梗差点没能醒过来这事,也只是在片尾轻描淡写地交代了片刻。

如果没有额外查找资料,大多数的观众不会发现——

基地每年的基础费用,将近百万;而68个孩子的培训、生活费用,每年也是百来万。

数据来源:中华救助公益项目“助力困境儿童实现棒球梦”

这两座“大山”扛在身上,让孙岭峰一刻也不敢歇着。

纪录片没有说出的故事是——

棒球队赴美国参加PONY小马联盟U11组世界系列赛那阵,基地的生存已经命悬一线。

搬迁在即,但资金链断了。孙岭峰的父亲也正处癌症晚期,没有多少能活着的日子。

换句话来说。

这场比赛无论对哭成泪人的小双,在角落徘徊踱步的孙岭峰,还是距赛场上万公里、即将被拆迁的基地而言,都是一次必须紧紧抓牢的机会。

你知道这么一次比赛多难得

机会只有一次

比赛最终是落寞的“战败”。

诸多的重担让孙岭峰承受不起,他突发心梗病倒了。

抢救后醒来,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我活过来了!”,而是:我又活过来了。

接着,他感到说不出口的沉重:孩子怎么办?

他不是没想过放弃。

我放弃了,就一句话就能把自己打败了

孩子怎么办

一旦他歇了,孩子们的生活就没了着落。他在干的这事,就像棒球运动本身——

你从本垒出发,拼命地奔向下一个垒

一旦出发就回不了头

的确。

比他有资金、有资源、有能力的人,能把这事做得更好。

但只有孙岭峰和他的团队,甘为孩子们垫脚,把这事扛了起来。

剧版,孙岭峰的镜头多了。

马虎刚来基地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吃饱。

大口扒饭,大口吃葱,大口喝水,三大碗一小会儿就干下肚。孙岭峰看着他:你看人家都吃八碗了。

嘴上调侃,眼里尽是宠溺,倒像是巴不得孩子快多吃点。

眼神骗不了人,他把这群孩子当自家的养着。

而孩子们,也分外亲近孙岭峰

在《新京报》今年1月的采访尾声,孙岭峰提到他对年的期许:

新的一年,继续找钱,养好孩子

让他们更好的快乐成长

还是离不开孩子。

无论孙岭峰,还是基地里的教练们,都不是在各自的生活里一帆风顺的人。

他们也自顾不暇,但正拼尽全力地为孩子们、为自己奋力一搏。

这是《棒!少年》的热血之处。

不是来自棒球运动本身,而是这一群人的行为本身。他们正在做的事,象征着一股不服输的、强大的生命力量。

棒球是一项一旦出发就回不了头的运动。

这句话还有后续——

可能成功上垒,也可能半路出局。

在这群人的庇护下,孩子们的未来会去往何处?

去年夏天,经历三轮集体搬迁后,孩子们在北京漷县的新基地终于安上了家。

孩子们也抡起胳膊加入基地建设

因为疫情,去年几乎没有比赛。

基地上下就跟从前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训练。

也并非岁月静好。

去年11月,一个叫做大飞的孩子,医院。

教练和志愿者们通过各种方式筹款,才凑齐了手术费和医药费,把孩子给救了回来。

基地还是缺钱。

年初,孙岭峰又病倒了。

孩子们现在不常看见他。

为了基地的生存,他一直拖着病体在外跑着。

好像什么都没变?困难还在,一部纪录片做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但它为看似无法撼动的命运,撬动出更大的裂痕。

希望变多了。

片子上映后,“强棒天使队”的官微粉丝,涨到了11万人。

今年1月底,中华救助发起公益项目“助力困境儿童实现棒球梦”,为基地的孩子们筹集善款。

到目前为止,收到多份捐款,共计七万多块。还有近人,参与了定期的月捐款。

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这群孩子,越来越多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