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治疗白癜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8953855783569549&wfr=spider&for=pc因为纪录片《棒!少年》,去年12月,我们在电影院为一群素未谋面的孩子笑过、哭过。
社会“诗人”马虎、忧郁“骑士”梁正双......
一人一个指头就放在这里,一刀全部下
大伯,你不能丢下我不管
和他们一样的68名小小少年,都来自贫困家庭,或是多年的孤儿、“事实孤儿”。
如果不是前奥运国手孙岭峰创建的爱心棒球基地,如果不是导演许慧晶的镜头,这群孩子,还只是中国万困境儿童中不易被注意到的一隅。
棒球,给了他们叫板命运的机会;纪录片,让我们看见一群正在创造命运奇迹的人。
片子的好,在当时的推文里我说了不少。唯一可惜的,是它太短,不够看。
好在,现在终于能补上这遗憾——
棒!少年剧集版
ToughOut
许慧晶的第一部纪录片,在年。
和《棒!少年》很不同,他过去总以生猛姿势,揭露中国乡村社会中人的困境。
片子拍出来,看过的人不多,更谈不上对困境的解决有多少帮助。
17年底,他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市郊的“强棒天使”爱心棒球基地。
十来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正在练习棒球。看上去,更像是一群“准备出国留学的富家子弟”。
看似无法撼动的命运,正被孩子们手上的棒球一点点撬出裂痕。
许慧晶看到了转变的发生,决定把它记录下来。
这是我喜欢《棒!少年》的原因之一。
揭露现实的纪录片,尤其多。很少有人能放下愤怒,寻找解决现实困境的可能性。
这也是《棒!少年》最鲜明的风格——
少年的成长故事是主角,让人热血沸腾的棒球运动,只是注脚。
剧版和纪录片的风格一脉相承。
6集,分钟。多出来的部分,还原了更多的日常生活。借由这些细节,我们更能直观感受,基地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这群孩子。
还记得李海鑫吗?
队伍里最快乐的小孩。
队员闷闷不乐时,他会像开心果一样缠在对方身边。
也是队伍里最天真的小孩。
马虎刚来基地的时候,个个都不待见这刺头,只有他走上去拍了拍马虎的脑袋。
有一回,李海鑫和爸爸通电话。那边信号不好,很快就断了线:我们在地下室住着呢,上地下室连信号都没有。
镜头里的他没有悲喜,迷茫地问旁边的教练:地下室是哪儿啊?
他越是天真烂漫,越是让人心疼。
马虎的伤口变成桀骜,小双的伤口变成忧郁。李海鑫也有伤口——
断奶没多久,妈妈就抛下他不管了。爸爸曾是名矿工,干活时伤了半身,至今只能靠零工勉强度日。
但这孩子的伤口,不易被人发现。日夜相对的教练们都看在眼里——
他老饿得慌。
钙片啊,感冒药啊,口香糖啊,甚至地上捡到的东西,饿起来就胡乱吃,把胃吃出了毛病。
基地上上下下,对李海鑫都特别留意。
刚把他从山里“捡”回来时,他还不能生活自理。接球老砸脑门上,睡觉得有人哄着。
球队得出成绩,基地才能正常运转下去,但没有人催促李海鑫快速成长。
而是为像他这样的孩子,留出一个缓冲的成长空间,保护他可贵的童真。
因为,从创立之初,基地存在的目的就在孙岭峰那板上钉钉了——
家。
他把棒球称作是一项教人如何回家的运动。
没有家的孩子们,只要符合贫困、年龄、身体条件的,基地免费接纳他们。
从此,有饭吃,有学上,有棒球学。
基地不仅要把孩子们抚养成人,更要教会他们傍身的本领。
走出这个大家庭,他们依然能养活自己的小家。
这个本领可能是棒球。
他们日后有机会进国家队、省队,做职业棒球手;也可以成为一名专业的棒球教练。
这个本领也可能不是棒球。正如孙岭峰所说——
棒球其实只是一个表现形式
通过棒球,孩子们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总有一条比过去好太多的出路。
这是一颗掷向未来的棒球。
能把它掷高掷远,少不了背后一群甘为孩子们垫脚的人。
退役后,孙岭峰没少参与公益。
他捐过钱,也出资扶持有困难的孩子改善生存条件。
一些年过后,问题浮现了:他扶持过的那些孩子,长大后仍然贫困,没有从根上发生改变。
直到某次孤儿院的棒球培训公益活动,孙岭峰发现,自己最拿手的本事——棒球,把他和这群孩子连接了起来。
他决定亲力亲为做公益。
与其改善一时的生存问题,不如授人一技之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撬动贫困。
有着同样信念的人,很快聚集到一块。
基地的学习、生活管理员郭忠健,曾是清华大学棒垒球协会会长。
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不拿工资,纯粹想干点有意义的事。
再培养成孙岭峰没意义
就是说这样他只是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事
改变至少我这些所有这些孩子的命运
基地的教练、孩子们的师爷张锦新,国家棒球队近50%的队员(包括孙岭峰)都曾受过他的启蒙或训练。
孙岭峰找上他时,他已经年近七十。到基地转上一圈,踏踏实实地住下了。
就这样,一个小团队和一块条件平平的场地,事儿就干了起来。
六年了。
基地第一批来了8个孩子,小双和李海鑫都是这批来的。每年不断有新的孩子被“捡”回来......现在,基地有68个孩子,六支球队。
其中,有两支是女队。她们都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女孩。
队伍越发壮大,也不断有新的教练和志愿者加入。听上去,事儿进展得挺顺利?
孙岭峰挨过不少骂。
有曾在基地待过的志愿者向媒体提出质疑:有爱心但是没能力的人到底该不该做慈善?
归根结底,是钱的问题。
基地运转到现在,没少碰壁。
资金一直短缺,很多设施装备只能将就着用。
每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遇上改造、拆迁等等现实问题,不得不另迁新址。
六个年头,换了四个基地。
纪录片拍摄时,孙岭峰正在为拆迁四处找地儿。
当他得知刚看的地要价万,而且还有13间宿舍得花钱重新改造时,他叹了口气,然后是长时间的沉默。
片中孙岭峰的镜头不多。
如同这个镜头一般,他的难处都在无言中戛然而止,不作过多倾诉。
包括后来他突发心梗差点没能醒过来这事,也只是在片尾轻描淡写地交代了片刻。
如果没有额外查找资料,大多数的观众不会发现——
基地每年的基础费用,将近百万;而68个孩子的培训、生活费用,每年也是百来万。
数据来源:中华救助公益项目“助力困境儿童实现棒球梦”
这两座“大山”扛在身上,让孙岭峰一刻也不敢歇着。
纪录片没有说出的故事是——
棒球队赴美国参加PONY小马联盟U11组世界系列赛那阵,基地的生存已经命悬一线。
搬迁在即,但资金链断了。孙岭峰的父亲也正处癌症晚期,没有多少能活着的日子。
换句话来说。
这场比赛无论对哭成泪人的小双,在角落徘徊踱步的孙岭峰,还是距赛场上万公里、即将被拆迁的基地而言,都是一次必须紧紧抓牢的机会。
你知道这么一次比赛多难得
机会只有一次
比赛最终是落寞的“战败”。
诸多的重担让孙岭峰承受不起,他突发心梗病倒了。
抢救后醒来,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我活过来了!”,而是:我又活过来了。
接着,他感到说不出口的沉重:孩子怎么办?
他不是没想过放弃。
我放弃了,就一句话就能把自己打败了
孩子怎么办
一旦他歇了,孩子们的生活就没了着落。他在干的这事,就像棒球运动本身——
你从本垒出发,拼命地奔向下一个垒
一旦出发就回不了头
的确。
比他有资金、有资源、有能力的人,能把这事做得更好。
但只有孙岭峰和他的团队,甘为孩子们垫脚,把这事扛了起来。
剧版,孙岭峰的镜头多了。
马虎刚来基地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吃饱。
大口扒饭,大口吃葱,大口喝水,三大碗一小会儿就干下肚。孙岭峰看着他:你看人家都吃八碗了。
嘴上调侃,眼里尽是宠溺,倒像是巴不得孩子快多吃点。
眼神骗不了人,他把这群孩子当自家的养着。
而孩子们,也分外亲近孙岭峰
在《新京报》今年1月的采访尾声,孙岭峰提到他对年的期许:
新的一年,继续找钱,养好孩子
让他们更好的快乐成长
还是离不开孩子。
无论孙岭峰,还是基地里的教练们,都不是在各自的生活里一帆风顺的人。
他们也自顾不暇,但正拼尽全力地为孩子们、为自己奋力一搏。
这是《棒!少年》的热血之处。
不是来自棒球运动本身,而是这一群人的行为本身。他们正在做的事,象征着一股不服输的、强大的生命力量。
棒球是一项一旦出发就回不了头的运动。
这句话还有后续——
可能成功上垒,也可能半路出局。
在这群人的庇护下,孩子们的未来会去往何处?
去年夏天,经历三轮集体搬迁后,孩子们在北京漷县的新基地终于安上了家。
孩子们也抡起胳膊加入基地建设
因为疫情,去年几乎没有比赛。
基地上下就跟从前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训练。
也并非岁月静好。
去年11月,一个叫做大飞的孩子,医院。
教练和志愿者们通过各种方式筹款,才凑齐了手术费和医药费,把孩子给救了回来。
基地还是缺钱。
年初,孙岭峰又病倒了。
孩子们现在不常看见他。
为了基地的生存,他一直拖着病体在外跑着。
好像什么都没变?困难还在,一部纪录片做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但它为看似无法撼动的命运,撬动出更大的裂痕。
希望变多了。
片子上映后,“强棒天使队”的官微粉丝,涨到了11万人。
今年1月底,中华救助发起公益项目“助力困境儿童实现棒球梦”,为基地的孩子们筹集善款。
到目前为止,收到多份捐款,共计七万多块。还有近人,参与了定期的月捐款。
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这群孩子,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