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周日,我带小小常去看了这部笑中带泪的电 [复制链接]

1#
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m.39.net/pf/a_5153471.html

上周日,我带小小常去看了一部最近正在院线上映的电影——《棒!少年》,想让他看看那些极度贫困的孩子们,是如何叫板命运的,想让他知道,有些孩子想要成为普通人,就已经拼尽全力……纪录片不像动画片这么吸引小朋友,但看的过程中,有笑有泪,最后小小常还是坚持看完了整部电影。

这可能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成长电影之一。所以,我决定这周六包场请你们来看,包场详情在文末。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群棒球队少年的真实成长故事,斩获了第14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和“观众选择奖”,目前豆瓣评分8.7。

在我们的认知里,棒球在国内是一项小众的“精英富人运动”,是有钱人家孩子的选择。

但是对于这支队伍里的少年们来说,棒球是他们命运的跳板,他们是“被棒球选择的”:

有天赋能练好的孩子,以后有机会成为专业的棒球运动员,进省队、国家队;

进不去的,能在一些比赛中打出成绩也行,这样就有免试上大学的机会;

实在没有天分、打不出成绩的,也可以在成年以后转化成棒球行业里的员工,也能有出路。

因为这些孩子来自贫困的乡野,有孤儿、有单亲,还有的,爸妈在服刑。

家里要么没大人管,要么大人没能力管。如果没有这支棒球队,这群孩子里懂事一些的,上到初中可能就要辍学去打工讨生活;不懂事的,如果没有大人及时引导和干预,未来大概率可能会朝着一条更“陡”更“险”的路发展。

是棒球改变了他们。

影片选了两个孩子作为叙述主体:马虎和小双。

马虎的故事

“我叫马虎,十二岁了,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被棒球爱心基地的人捡到了。”

(马虎)

培养过大量国家队队员的老教练、70岁的张锦新一直觉得,马虎是个练球的好材料。

马虎很“虎”,生龙活虎,身体长得壮壮的,每天疯跑疯玩,精力好像永远都用不完。

当然,主要是闯祸的精力用不完。

欺负同伴、找茬打架、上课不听讲、吃饭不排队、在班上“哗众取宠”吃粉笔,在球队里马虎总是“各种不服”。

典型的问题儿童的状态。

马虎崇尚用暴力解决问题,口头禅是“我打人没怕过”。

对室友放狠话:“你再这样,一个人一个指头放这里,全都砍下。”

学习不好,快上六年级了,三年级的知识还没学明白。

球也不好好练,列队练踢腿的时候不服气地发问:“凭什么我要和别人对齐,别人不来和我对齐?”

“无组织无纪律”、整天在球场就知道瞎晃荡的马虎,总是挨训挨骂,而嘲笑同学、喜欢打架的社交习惯,又使得他被队友孤立。

(同寝室的孩子都不愿意和马虎一个房间睡觉)

这部片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你看到问题的AB面、用更立体的方式呈现出一个熊孩子的“顽劣”。

总是和别人打架,自封“青龙帮帮主”的马虎,居然不敢自己一个人睡,晚上他把安全带绑在床上,抱着玩具才能入睡:

马虎3个月大的时候爸爸和妈妈打架,妈妈负气出走再没回来。马虎一个人走在黑夜里唱“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你走后的天空一直下着雨。”

不好好训练,在球场罚站,马虎不服,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恶狠狠”地说:

“我就犯错,我要犯三次错,怎么着。”

“我就是一条流浪狗。”

用最狠的语气,说出了最辛酸的话。

马虎从小没得过母爱,爸爸在外打工很少回来,是年迈的奶奶用“四处讨饭”的方式带大的。

马虎还有个姑姑,但是姑父不让马虎进家门,只要一进门,就会被姑父用棍子抽着打。奶奶没有余力管教他,马虎从小在一个不讲规矩的世界里,野蛮生长。

在老家的学校,他靠打架树立威信,“呼风唤雨”、“受人爱戴”,别的孩子认他当“大哥”。老师也没法管教他。

所以当他被棒球基地的人带到“文明社会”之后,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冲突和落寞:“为什么他们都不认我当老大?”

和爸爸视频,马虎对爸爸说:“这里很好,不管星期几都有肉吃,同学也对我好着呢。”

爸爸数落他:“同学对你好,你还总欺负人家。”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打架不是马虎的“防御机制”,而是马虎希望尽快和队友们打成一片的“社交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太过原始、暴力。

打架和眼泪,贯穿了马虎的整个故事,他就像放生野外的一头小狼,不懂人类社会的规则,这让他在冲突和冒犯中,感到痛苦,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痛苦中,获得了成长。

所以马虎从来就不是个“坏孩子”。

他很想融入这个集体,很想交朋友,也很善良。

再后来,球队比赛失利后,马虎第一个上前安慰大哭的同学,给他送去汉堡和薯条。

(马虎安慰痛哭的队员小双)

球队改变了他,他已经学会如何表达关心和善意。

而你也能在这个“劣迹斑斑”的熊孩子身上,看到破碎家庭孩子的敏感和早熟。

马虎说:“我不恨妈妈,我希望妈妈能回来,看到我现在的样子。”

这个让人头疼的孩子,也会在很多瞬间让你心疼。

小双(梁正双)的故事

同样是穷苦出身,但莽撞天真爱闯祸的个性,让我很少能感觉到“穷”带给马虎的负担,很多时候你会忘记马虎是个苦孩子,他旺盛的生命力,总是能给观众带来不少笑点。

而在梁正双这里,我很鲜明地感受到贫穷和苦难,真的会“压垮”一个孩子。

大家都喜欢叫他小双。小双内向,不爱说话,显得有些忧郁。

很多时候,小双有着和这个年龄段的男孩不相符的沉默,好像“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他是球队里并不多得的适龄球员,所以被教练寄予厚望:“打出好成绩,年龄再大合适的队伍就少了,如果能打出成绩来,以后的路就会不一样。”

小双练球很努力,是队里的投手,水平不错,但教练总是说他在场上“太柔太稳。”

70岁的师爷教练张锦新对小双说:“你不要每次投球心里都像压着一座大山似的。就是个简单的游戏,不要心里有那么大的负担。”

小双的负担,来自于他背后的家庭。

为什么名字里带个双字?

小双有个双胞胎哥哥,刚出生没几天就被卖给了别人。起初被送走的是小双,后来人家嫌他个头小,怕养不活,又给退回去了,换了他哥哥。

小双来自河北农村,父亲在他出生前因为脑溢血去世,妈妈刚生下他们就跑了,从此小双成了孤儿。

小双先是放到姑姑家养,姑姑去世之后,又被放到大伯家养,后来大伯也去世了,就辗转给了二伯。

二伯已经59岁,去工地打工都没人要他,家里还有个之前捡到的女婴,是小双的姐姐,现在在外面上学,每年好几千的学费,二伯打零工的钱不够,还得管人家借钱。

贫困和苦难像一把刀,“愁”字刻在了二伯的脸上。

(小双的二伯)

小双生性敏感,苦难的经历让他更早懂得:机会只有一次,能不能改变命运,就看这枚棒球了。

所以无论教练怎么安慰他,让他放轻松、把打球当成玩游戏,也无法挪动压在他心头的那座大山:我的命运就在棒球手上啊,我怎么能把他当游戏呢?

所以小双总是怕打不好、总是沉默、总是愁。

在和美国职业少年棒球队的比赛中,他们输了。作为主力队员的小双,瘫软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

马虎上前安慰他,说:“以后还有机会的。”

小双哭着说:

“你知道这么一次比赛多难得?机会只有一次,没了就是没了,你不懂。”

“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帮过我们的人?”

小双太懂事了,心思太重了,被那座山压得太狠了。

在棒球基地,几乎很少能看到小双开怀大笑,只有在另一个场景里,我才能看到他真的像个孩子。

那就是他在家的时候。

教练送棒球队的孩子们回家过年,在没有暖气的平房里,小双的家很破旧,几乎感受不到年味儿。二伯给小双拿床棉被,小双睡在家里简陋的炕上,笑嘻嘻地说“真冷呀”,二伯坐在他旁边抽烟,随手给他掖了掖被子。

那一刻,小双是放松的、幸福的、快乐的。

(小双的家)

自小没有父亲,被母亲抛弃,和哥哥失去联系,小双和姑姑、大伯、二伯建立起来的亲情一次次被生离死别摧毁,他的支柱一次次坍塌又重建。

小双一直渴望家的感觉,渴望亲情,渴望有个稳定的精神依靠。

二伯是小双最后的亲人,这个河北村子里的破平房,是小双心里最温暖最舒服的地方。

(小双在家乡的一棵大树下笑得很开心)

但在和美国比赛失败之后,任凭教练和二伯怎么劝,小双都不肯再回棒球基地了。

其实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比赛,胜负早已见分晓。对方是训练有素、百里挑一的美国职业少年棒球队队员,和这群从小挨饿受冻、训练场地和住的宿舍又总是因为*策拆迁而不停更换的“游击式”棒球队的孩子,太不一样了。

(棒球基地建在北京市郊,后来这些地方需要拆迁,教练只能带孩子们不断变换住所和场地)

所以小双即便是有压力、很怕输,我当时也很难理解他为什么“一蹶不振”、不再归队。看到后面我才知道真实原因。

小双的二伯,那个59岁还在为孩子疲命奔走的二伯,被查出来得了胃癌。

小双想找当地*府给自己办理孤儿证,领取救济金给二伯治病,但因为缺少妈妈的死亡证明(因为妈妈当时离家出走了),*府无法给小双办理。

他只剩下二伯了,他不能再失去了,他要守着这个只有二伯的家,哪都不去。

我们的孩子得到的是无条件的、充沛的爱,而小双只想要留住一点点爱,命运却再一次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在影片的结尾,小双站在村头的那棵大树下,向着远处坐在半山坡的二伯招手:“二伯,你不能扔下我不管!”

作为一部特别的成长记录影片,它体现了棒球队的体育精神带给这群少年的“燃”,但展现更多的,是这群困境少年们的“苦”。

小双的家里穷到没有像样的灶台,做饭烧火需要先点燃废报纸,然后在一个全开放式的炉子里生火,烟呛得满屋子都是。

在影院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身旁的一个小女孩小声问她妈妈:“妈妈,小双为什么玩火?”

那一刻我发觉,在城市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完全无法理解、甚至从没见过棒球队里这些孩子的“穷”。

在我们纠结给孩子报哪个培训班的时候,这些孩子没得选,只能玩命练,如果能打出成绩,棒球是可以“改命”的。

而马虎和小双这样的棒球小队员,又算是万贫困儿童里的幸运儿了。

得幸于这支公益性的棒球队,他们能够吃饱穿暖、学习知识,还能有机会去上海参加活动、去广东集训、甚至飞去美国开眼界。

马虎的爸爸说:“我当这个爸爸,当得伤心得很,没有给孩子带来一点好处,我们这个地方害了他,我希望他能走出去。”

小双的二伯说:“到了那边跟着人家好好干,走出咱这个地方。”

《棒!少年》的海报上,写着这样四个字:叫板命运。

而和这群困境少年叫板命运的人,除了他们自己,还有他们身后的那群教练。

这支队伍里的教练,是一群了不起的人。

他们教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疏于教育的孩子,学知识、学打球、学做人。

70岁高龄的张锦新教练,是中国棒球领域的传奇人物,该退休的年龄不休息,每天陪着这帮孩子训练,虽一身伤病,但从未放弃。

(张锦新)

强棒天使队的创始人孙岭峰,为了这群孩子不停地奔走,每个孩子的费用开支巨大,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营养和体力,基地一个月就要消耗斤大米,每天20斤肉,还有大量的牛奶和鸡蛋。

他四处找钱,卖掉了自己的奥迪车和房,只希望这支球队可以支撑得再久一些。

(孙岭峰)

郭忠健教练则更多负责孩子们的日常起居,马虎是他教训过最多、最费心的孩子。

球队还要面临基地被拆、辗转多地寻找场地、给孩子四处找学校的困境,但是一直以来,他们都从未放弃。

如果这支球队能获得更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